Vibe Coding是什么?
原创-
2025-07-18 14:26:43
-
436
本篇目录
大家好,是陈哥。
还记得Levelsio吗?通过靠AI三个小时内做出的游戏赚了28w的小哥。
Vibe Coding强调通过自然语言与AI工具的交互完成开发。用户不再需要掌握语法规则,只需描述需求目标,AI模型就能够生成可运行的代码及界面。
显然,AI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开发方式,改变进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正如YC管理合伙人贾里德·弗里德曼(Jared Friedman)透露:在2025年冬季批次(W25)的YC创业公司中,有1/4的初创团队表示其95%的代码都是由AI生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一、开发逻辑变了
传统开发模式中,开发者需要逐行编写代码、调试语法、构建逻辑,每个环节都依赖人力把控。
项目进度往往受制于开发者的经验与专注度,简单的语法错误可能消耗数小时排查时间,重复性代码编写也占用大量精力。
Vibe Coding的本质在于将开发者从代码细节中解放出来,转向对最终结果的把控。
一些主流 AI代码生成工具(如GitHub Copilot、CodeLlama等)通过对海量代码库的训练,能够理解开发者的自然语言描述,直接生成符合规范的函数、模块甚至完整的功能框架。
这在开发者与代码之间建立了转化桥梁,将抽象需求快速转化为具体的实现方案。
更重要的变化是开发流程的并行化。过去需要团队分工完成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代码编写、单元测试等环节,现在可能通过 AI 工具实现部分任务的同步推进。
例如,开发者在构思数据库结构时,AI 可以同步生成基础的 API 接口代码;在调试核心算法时,AI 能自动生成边缘场景的测试用例。
AI 生成代码并非简单复制。先进的代码生成模型能够根据项目上下文调整风格,遵循团队的编码规范,并在复杂逻辑中进行多路径尝试。
这种能力让 AI 从工具升级为具备一定创造性的协作伙伴,推动开发逻辑从人力主导向人机协同转变。
在此过程中,代码的底层逻辑与调试由AI接管,开发者重心从如何实现转为是否符合预期。
正如Karpathy所说:“Vibe Coding让编程从语法游戏回归到解决问题的本质。”
二、开发重心变了
在传统编程环境下,衡量一个开发者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是代码编写能力。
能否快速、准确地写出高质量的代码,能否熟练运用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直接决定了开发者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因此,开发者们往往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提升代码编写技巧上。
Vibe Coding的普及,使得开发能力的重心发生了明显转移。
由于AI承担了大部分代码编写工作,单纯的代码编写能力不再是核心竞争力,而需求转化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所谓需求转化能力,是指将实际的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准确地转化为 AI 能够理解的自然语言描述的能力。开发者需要深入理解需求的本质,将模糊的、抽象的需求拆解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指令传达给 AI。
例如,在开发一款电商APP时,开发者接到“优化订单状态更新逻辑”的需求。此时,开发者需要将这一任务转化为AI可执行的具体描述。比如:
使用 Java 语言,基于 Spring Boot 框架,实现订单状态监听机制:当支付系统回调接口收到‘支付成功’通知时,触发订单状态从‘待支付’更新为‘已支付’,同时调用库存服务的扣减接口(传入商品 ID 和数量参数),并将更新记录存入 MySQL 数据库的 order_log 表(包含订单 ID、旧状态、新状态、操作时间字段);若库存不足,需将订单状态标记为‘支付失败’并返回错误码 1001。
(此处仅为示例)
三、开发流程变了
传统的编程流程大多是串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等待上一个环节完成后才能开始,整个流程耗时较长,效率相对较低。
尤其是在代码编写阶段,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需要回溯到之前的环节重新调整,进一步延长开发周期。
- 开发者可以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同时,借助 AI 快速生成初步的代码框架;
- 在架构设计过程中,AI 能够同步生成相关的功能模块代码;
- 甚至在测试阶段,AI 可以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实时对代码进行修改和优化。
Vibe Coding 并非传统编程的替代者,而是互补形态。
计算机科学家高德纳(Donald Knuth)曾言:“程序是写给人看的,只是偶尔让机器执行。”
Vibe Coding 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聚焦程序的意义,而非程序的形式,推动编程从专业壁垒走向全民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