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假学习

转贴
🌻
沈曼
2025-03-14 14:29:00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yOPyaN-XVwPztSgXEX8Www
328
摘要:我拆解了317份职场人学习计划后,发现越努力越平庸的真相。

“沈老师,我每天读书2小时、听3节网课,团队培训也从不缺席,但为什么会上让我发言,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上周,一位创业公司中层管理向我抛出这个问题。翻看他的学习记录后,我指着一份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问:“这些知识,你真正用起来的有多少?”他沉默了。

这让我想起项目管理中的经典悖论: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职场人的成长困局,往往不在于不够努力,而在于掉进了“浅层学习”的陷阱。

沈曼管理实战


01

你每天在做的“努力”,90%都是大脑的骗局

上周部门述职,新入职的 95 后小李用思维导图拆解客户需求,用 SWOT 模型分析竞品策略,最后拿出 PDCA 循环的执行方案。我惊讶地发现,这些都是我培训时讲过的内容,可当真正需要解决问题时,只有他能信手拈来。

这让我想起管理学中的 "达克效应":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而真正的高手永远在反思自己的知识盲区。

我们总以为收藏夹里的干货就是能力储备,就像把健身房的私教课视频下载到手机里,就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训练。

浅度学习就像用漏桶装水:你每天往桶里灌 10 升水,却漏掉 9 升。这种看似忙碌的学习,本质上是在制造 "成长焦虑缓解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总监,每年花 20 万报各种总裁班,却在战略会上连 PEST 分析都讲不清楚。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学习时间够长、学习内容够多,就一定能进步。然而,这种“假努力”只是在消耗时间和精力,却无法真正提升能力。真正的学习,不是在书本和屏幕前的停留,而是知识在大脑中的深度加工和应用。


02

深度学习的本质:自我进化

在拆解了317份职场人学习计划后,我总结出职场跃迁的黄金公式:深度学习 = 系统输入 × 认知重构 × 价值输出

1.输入

学习不能像猴子捞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你需要为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框架,围绕工作痛点明确自己要学习的方向和领域。

你是做市场营销的,那你就围绕市场调研、品牌建设、广告投放等核心模块去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以是经典书籍,像《定位》《营销管理》;也可以是行业大咖的线上课程,或者是专业杂志和研究报告。

知识不是用来收藏的,而是用来武装头脑的。关键是要有计划地输入,而不是被各种碎片化信息牵着鼻子走。

2.重构

光有输入还不够,知识如果不经过加工,就像是一堆散落的零件,无法发挥价值。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1+1=2”的加法,但真正的学习是“1×1=100”的乘法。每一次学习,都是对旧认知的挑战和重构。只有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才能真正吸收新知识。

你要对输入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整合。你学习了新的营销理论,那就把它和你过往的营销经验进行对比,看看它在哪些方面颠覆了你的认知,又有哪些是你可以借鉴来优化现有工作的。

可以通过写学习笔记、和同事讨论、甚至自己做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知识脉络,让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新的认知体系。

3.输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你可以通过实际工作项目来输出价值。

比如,你学习了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就主动申请负责一个数据分析项目,用所学的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为决策提供支持。也可以是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输出,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分享给他人,这个过程不仅能巩固你的知识,还能让你从他人的反馈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认知。

这也就是我下面要说的,从知道到做到。


03

从知道到做到:打破所罗门悖论

古希腊国王所罗门智慧超群,却管不好自己的国家。这和很多人学了一堆方法论却用不出来是同一个困局:知道沟通技巧,却处理不好客户投诉;学过时间管理,依然被琐事缠身;明白管理理论,团队效率持续低下。

其实,看再多红烧肉教程,都不如真正烧糊三次锅。

人类通过“感知-行动-反馈”回路形成真正记忆。很多人陷入“知识幻觉”,以为掌握了理论就掌握了能力。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心理学家格罗斯曼发现,人们在处理他人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智慧水平,但在处理自身问题时却容易陷入局限。这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自身问题时,容易被情绪和自我中心思维干扰,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角。

打破所罗门悖论的策略:

  • 借助外部视角:当你陷入困境时,找一个可信的朋友或专业人士,让他们帮你分析问题。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法,能有效提升你的决策质量。

  • 切换第三人称视角:想象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或者把自己当作一个老师,教别人如何解决问题。这种“自我抽离”的方式,能帮助你跳出情绪的泥沼,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

  • 拉开时空距离:尝试用“10/10/10法则”看待问题,即想象这个问题在10个月、10年后的影响,从而避免被短期情绪左右。

真正的智慧不是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看待问题。就像爱迪生说的:“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可行的方法。”

所以,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事情,让我们焦虑的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


04

真正的成长,从不发生在舒适区

十几年前我刚入行时,导师说过一句话:“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能否把每一次危机变成可复用的认知资产。”

深度学习不是苦行,而是投资。当你能把学到的每一个理论,都变成抽屉里随用随取的解决方案模板时,你就拥有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确定性。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是继续在收藏夹里堆灰,还是立刻抓起最近学的那个模型?

你曾为 “假学习” 交过哪些 “智商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血泪教训!

返回顶部
刘璐
高级客户经理
18562550650
2845263372
统一服务热线 4006-8899-23
我要提问提问有任何问题,您都可以在这里提问。 问题反馈反馈点击这里,让我们聆听您的建议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