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这些企业,彻底爆了
原创- 2024-12-02 16:03:00
- 458
本篇目录
在2024 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说:“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环顾四周,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智能办公软件,从辅助医疗诊断到推动自动驾驶发展,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虚幻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渗透进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拥抱 AI、让其为自身业务发展助力,将AI技术的潜力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变成了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顺之者昌——不拥抱AI,必被时代浪潮淹没
“在未来的时间里,学会如何与AI合作将成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你要么驾驭AI,要么被其淘汰。”——K.K凯文凯利
麦肯锡报告,AI将为全球经济每年“贡献一个英国的GDP”,他们的研究涵盖了16个业务内容并得出结论:如果在各行业中应用,每年贡献2.6万亿至4.4万亿美元之间的经济效益,这一增量基本相当于英国一年的GDP(2021年为3.1万亿美元)。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AI 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技术点缀,而是成为了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充分挖掘和释放 AI 新生产力,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的战略高度,企业能否决胜未来,AI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业竞争加剧,不断冲击着每一家企业的根基,那些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没有积极引入创新技术的企业,很容易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被对手远远甩开。而与此同时,效率瓶颈问题也在各个行业中凸显出来。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等各个环节都逐渐遇到了天花板。这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一个不进则退的现实:要么拥抱AI,要么被时代抛弃。
二、AI在中国企业的落地怎么样?
中国是多条AI赛道的全球领跑者,但企业部署AI的速度却慢了一步。
麦肯锡全球人工智能最新调研当中,详细解读了AI在中国企业的落地进展:首先,从使用率来看,中国企业的人工智能使用率暂时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2 年全球有 50% 的公司部署了 AI,而中国目前的 AI 使用率为 41%。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的企业在整体上更积极地将 AI 技术融入到日常运营和业务发展中。
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帮助中国企业普遍实现大规模的营收增长与利润贡献,只有 9% 的中国企业可借助 AI 实现 10% 以上的收入增长,而领先国家受访企业中有 19% 的公司能实现该增长。这表明 AI 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尚未真正触及到企业核心业务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创造的潜力。
此外,调研还指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与业务相结合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准确地找到 AI 技术与自身业务的契合点,是否能够将 AI 有效地整合到业务流程中,以及是否能够根据业务需求持续优化 AI 应用等多个层面。许多中国企业在尝试引入 AI 时,往往面临着技术与业务 “两张皮” 的困境,无法将 AI 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业务优势。
三、禅道顺势拥抱变革——让AI为我所用
-
研发流程优化
一方面是流程的工具化,禅道从程序设计之初,就将流程和规范融入到工具之中。
举个例子,工程师在编写代码之前,需要填写引导式表单,其内容全面覆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可以依据表单内容来判定是否需要开展设计评审,从而实现了流程的规范化与工具化。
另一方面是加强代码提交管理与质量把控,禅道依托自主研发的 DevOps 平台,建立了严格且精细的代码提交管控机制。
举个例子,在代码提交环节,就像给代码设置了层层关卡。代码提交(commit)每次不超 20 行,推送(push)不超 60 行。推送后的代码不会直接入库,而是先放在临时仓库里,经人工评审通过才进目标仓库。提交时会触发 “钩子(hook)”自动检查,包括检查代码行数、调用单元测试、进行静态扫描,确保代码质量。
-
提高“含 AI 量”
禅道在软件研发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尽可能地融入人工智能技术。
在代码开发阶段,禅道将开发环境的 IDE 切换到 VSCode,并充分利用 Copilot 等先进的代码生成工具;在文档处理环节,借助 AI 的技术对开发文档进行生成和优化,显著提高技术文档的可读性;在代码评审环节,先引入 AI 对代码进行评审。禅道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让人工智能贯穿整个研发流程,从而提升软件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
极限编程,AI助力
极限编程强调快速反馈、简单性、勇气和沟通等核心价值,禅道将 AI 与极限编程相结合,利用 AI 实现更快速的代码迭代反馈,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代码变更的影响;通过 AI 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效率,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及时。这种结合为软件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保证软件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开发的速度和灵活性。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我们总是高估在一年或者两年中能够做到的,而低估五年或十年中能够做到的。”这句话用来理解AI的影响是相当合适的。
这个时代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的人。从现在开始,抓住这个难得的时间窗口,充分释放生成式AI的潜力,及时获取这一颠覆性技术可创造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在犹豫和观望中错失良机,被时代的列车远远抛下。